亚洲区中文字幕日韩精品
2020-12-01 16:32:26
總裁盛放:當你把艱難變成常態,就不覺得艱難了

文章來源:青騰大學

分享至:

 

一位是百麗國際執行董事,一位是世界華人管理大師,他們的第一次對話究竟碰撞出哪些智慧的火花?

 

11月27日,《“鞋王”如何大象轉身》作為騰訊青騰大學出品的《一問》首期節目正式上線,內容是百麗國際執行董事、鞋類事業部及新業務事業部總裁盛放,與騰訊公司高級管理顧問楊國安的對話內容,訪談中盛總與楊教授圍繞百麗的數字化轉型之路,展開了深度討論。

 

線下連續二十年登頂女鞋銷量榜首的鞋王百麗,自2017年數字化轉型以來,走上了線上線下融合的高速增長之路。2018年雙十一,百麗時尚鞋服業務線上銷售額同比增長63%,線下增長18%;2019年雙十一,線上同比增長43%,線下增長26%,連續拿下2018年和2019年雙十一天貓時尚鞋靴行業榜集體規模和單品牌的第一名。在疫后的首個雙十一,百麗依然交出了“同比雙位數增長、行業第一”的成績單。

 

也因此,百麗國際成為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訪談欄目《一問》的第一家數字化「最佳樣板」企業。

 

百麗的數字化探索可以說是行業當中最早的一批。早在2016年,百麗就實現了銷售數據實時在線化。但是為了進行更加徹底的、全面的數字化轉型,公司選擇主動私有化,于2017年7月27日退出香港聯合交易所。而后,百麗陸續產出了許多數字化成果,比如:

2018年實現門店實時數字化,在生產系統推行精益項目;

2019年,百麗實現線上線下貨品一體化,同時啟動會員系統重構;

2020年,百麗啟動組織數字化建設;

……

 

物質的體量越大,其慣性就越大,組織也是如此,公司越大,變革就越難。不少傳統企業在跨越轉型這條鴻溝時,容易徘徊不前,甚至跌落谷底。但是,百麗選擇全面數字化轉型以來,穿越鴻溝,走出了微笑曲線,不斷蝶變……

 

 

《“鞋王”如何大象轉身?》完整版內容

↓ 點擊可觀看 ↓

 

以下為訪談文字內容整理:

 

01. “鞋王”退市,傳統企業遭遇了什么?

楊國安:歡迎到《一問》欄目,這里有一個問題先給你,你覺得今天的世界和20年前最大的變化是什么?

 

盛放:我覺得就是互聯網,互聯網這20年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。百麗過去的輝煌在于中國改革開放的起步階段,那時候實際上是渠道為王的時代,是品牌和物質不是很充裕的時代,而我們當時的零售地區(零售的區域化職能劃分)的組織是非常健全的。

 

我們當時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兩頭,一頭是供應鏈,就是自己的工廠;一頭是零售終端,10個零售大區。過去這些年,百麗成功的經驗就兩點:一個是渠道的最大化,另一個是供應鏈的快速化。

 

楊國安:為什么這兩個是你們核心的競爭力?而且,這兩個核心競爭力到2017年好像不太靈了。

 

盛放:互聯網帶來了客戶的變化,便利性、高性價比、個性化都在發生變化,而我們沒有很好地應對客戶的變化,公司還是在固有的跑道上,基于原有的對客戶的認識在運作。所以,聚焦客戶的變化,實際上是我們這次變革的一個主要因素。

 

零售地區、工廠承擔了很多品牌的角色,而品牌部門的力量非常薄弱,而且相當不健全,這就是我們當時的現狀,叫角色錯位。另外,從資源角度來說的話,因為角色錯位,所以造成了資源錯配。

 

楊國安:資源錯配是什么概念?

 

盛放:我們的各個部門各自為政,職能部門、后臺部門不是以業務為導向。我們大部分的資源都集中在零售地區,還是按以前那樣的渠道為王,還在拼命開店,總部、設計、研發乃至工廠的迭代更新是不夠的,全部資源都在零售終端。實際上,由于互聯網的發展,純線下的效率已經在遞減了,而我們還在大量地投放,資源在終端,這就是資源錯配。

 

楊國安:為什么不能作為一個上市公司去轉型?私有化會給你更多時間、空間嗎?

 

盛放:我覺得私有化很重要。因為我們這幾年的變革需要冒很多風險,而作為一個上市公司,由于上市公司的相關規則,我們會受到很多限制。但公司退市后,更有利于進行整體變革和調整。

 

楊國安:我覺得對零售業來講,百麗面臨幾個共同的挑戰。

 

第一,線下渠道面臨很多線上渠道的沖擊;

第二,零售業往往拿的貨品同質化很高,但是當這個市場不是簡單的粗放式成長,而是要求更多個性化、更多對你品牌的認同感時,同質化的貨品可能就更難做了;

第三,對于零售商,特別是百麗這種自己有品牌的企業,它的庫存管理更加重要。比如服裝業、鞋類,你表面上看它成本很低,好像賺很多錢,但你沒有看到后面一大堆庫存,庫存貨非常便宜,很多企業虧就虧在這里。

對于上市公司來講,不私有化很難,因為股東的期望會使它壓力很大。所以,私有化給了百麗很大的空間,能做一些新的嘗試。

 

02. 擁有“理工男”基因的百麗,如何用數據提高敏捷度?

盛放:百麗在轉型中,主要做了三個改變:

 

第一,從零售單核驅動變成品牌+零售的雙核驅動;

第二,從線下零售網絡最大化變成全渠道網絡最大化;

第三,從供應鏈的快速反應變成多品類全價值鏈的快速反應。

 

我們未來的戰略是基于核心競爭力的重塑和升級,我們的戰略也是基于數字化賦能的。

 

以前我覺得百麗就是一個“理工男”,從老盛總到我們都是學理工科出身的。對于數字化,我們是很愿意接受的。我們整個數字化的進程在這個行業當中是進展比較早的,整個集團投入了8~9億來做數字化轉型。

 

楊國安:我對整個價值鏈的數字化很感興趣。我聽說你們的零售店到2018年年底,所有店都裝上了APP,店長可以看到總銷售額、SKU(單品)庫存、店員銷售額等等,這個東西跟之前相比,它最主要體現的價值是什么?

 

盛放:第一,我們實現了管理的實時化。店長過去要做很多統計性的工作,數據化的工作,以及要做很多報表性的工作?,F在我們的報告基本上是自動生成的,它極大地提升了管理效率。

第二,我們實現了跨店的貨品調動。如果我這個店鋪來了客戶以后,沒有鞋了,或者沒有客戶的尺碼,店長能夠在手機上查到周邊三公里之內其他店鋪的庫存,馬上可以做出調撥的行動。

 

楊國安:這個調撥在內部有沒有結算機制?

 

盛放:對于O2O(線上線下一體化),首先要打通利益,當時,我們線上的電商部門是單獨利潤考核的,我們線下的各個管理分區,也是單獨利潤考核的。那么,若想跨利益部門調動貨品,就需要有一定的規則。

 

 

我覺得對于零售地區和電商來說,過季貨品、平滯銷貨品線上化,大家都愿意,但是往往最難的是暢銷品線上化。對于暢銷品線上化,我們也會給零售地區一定的利潤,也就是說,我們內部有一個結算機制來加大零售地區的積極性,比如,店員在線下賣一雙鞋的提成和幫線上發一雙鞋的提成是一樣的。

 

 

楊國安:在這個過程中,你們就用了很多的導購,導購不用等到客戶到店再介紹貨品,而是可以直接通過微信小程序推薦貨品。

 

盛放:是的。我們不僅完成了跨店的打通,還打通了線上和線下。所以在2018年的時候,我們已經開始了線上線下庫存的共享,因為對客戶全場景的服務和體驗,越來越重要。我們現在線下的客戶數據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,所以我們可以做到對客戶的觸達、對客戶行為的研究。

楊國安:我聽說在店與店之間,你們也有一些游戲化的東西。

 

盛放:是的,我們在APP里面加入了一些游戲化的PK模塊,比如店鋪之間聯單率的PK、賣新品的PK、換季時的秒殺PK等各種各樣的PK。我們不光有PK賽,還有即時激勵機制,比如店員參加了一次培訓,會獲得一些積分,他即時就能在手機上看到自己的獎金在不斷增加。對于年輕人,這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。

 

楊國安:能不能講一下你們現在供應端的數字化,包括商品的預測、庫存。因為我知道服裝業表面上利潤很高,但是庫存一大堆,那里才是虧錢的地方。所以你們在這方面怎么用數字化幫助你們處理庫存、商品的預測,能不能介紹一下?

 

盛放:我們剛開始說百麗以前資金周轉、庫存控制好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我們的補貨模式,原來是40~50%的首單,剩下來全是補貨。我們以前叫訂補模式,現在叫訂補迭模式。

 

訂補迭模式更快速,“迭”就是迭代研發,“補”就是補貨,“訂”就是訂貨。所以我們現在的比例是433,也就是40%的首批訂單,30%的補貨,30%的迭代研發。原來一年可能是6次訂貨會,現在大部分品牌已經沒有訂貨會了,都變成了迭代模式,它大概一年迭代11~12次。

 

訂補迭模式實際上是我們面對客戶需求變化的一種新模式,我們應用下來也是非常好。那么,數字化在這個過程當中體現了什么樣的價值?

 

舉個例子,我們在2018年雙11的時候,第一批冬季鞋上市之后,我們根據前一年和最近的各個平臺上的大的數據,發現冬季的馬丁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品類,曝光的次數非常多。然后,我們再看我們上一年的訂貨,2017年11月份,我們的馬丁靴銷量占總銷量的1%,如果說按照一般的產品企劃來說,最多也就是增加2%。但是我們覺得這個可能是超常規的量的爆發,因為只有前期的點擊量做預測,所以我們需要一點點驗證。

那么,我們在8月份初步定了5款馬丁靴,放在線上做預售,看反應,發現市場反應非常好。然后,我們在5天內從5款增加到了20款,我們在天貓有一個上新的波次(9月9日產品上市),二次實測非常好,15天之內,也就是9月24日,我們把這20款產品全部鋪到線上線下,再次驗證了我們這次是正確的。最后,我們馬上做補單,雙11再爆發一次。這一個冬季下來,我們在這一個品類上,銷售量占比達到了總銷量的25%。

 

這套節奏打法,都是靠數字化做支撐的。當然,僅僅有商品企劃、研發設計的數字化是不夠的,更重要的是后臺的精益生產、PLM(產品生命周期管理)系統能夠跟得上,所以我們的補貨速度非???。這就是1%到25%的故事,25倍的爆發。

 

楊國安:我看到百麗用數據做訂補迭模式,打破了服裝業的積貨,要做到這一點,首先你要對數據很敏感;其次你要有快速反應的供應鏈能力,但一般零售企業很難做得到。百麗的特點就是一體化,供應鏈是它自己的,能夠完全配合它。一體化的好處就是足夠敏捷,但是它要敏捷,很多時候要靠數據。

 

 

 

03. 400萬人的腳型數據,讓百麗大幅提升研發效率

楊國安:數據化的技術是如何提升你們的核心競爭力的?

 

盛放:比如在研發上的應用,百麗最大的一個長處是零售終端店鋪數量多、客戶的觸達多,所以我們采集了大概400萬人的腳型數據。目前,我們擁有全世界第二大的腳型數據庫,我們能夠把腳型數據相對標準化,因為鞋類產業跟服裝產業還不太一樣。

到目前為止,鞋類產業的生產制造不是自動化產業,而是一個手工產業,核心原因就是因為數據的標準化難度非常大。我們在研究了400萬的腳型數據后,固定了鞋楦的后身部分、橋位部分,大大縮短了研發鞋楦的時間。

 

楊國安:我記得很多年前我到店買鞋時,他們會量量我的腳型,然后給我定制一雙適合我的腳型的鞋。未來你們會走這個路線嗎?

 

盛放:其實我們在定制化上也做了一些嘗試,我們叫寬窄楦和大小碼,大概能解決客戶的痛點,比如有的客戶買不到大碼,買不到小碼,或者是他的腳太窄、太寬,同樣的一個碼數鞋型不適合他,我們能解決這個問題。

 

楊國安:經過數字化轉型,回顧前面三年,通過數字化轉型,你們有什么階段性的成果?

 

盛放:我覺得從這幾年下來,客戶對于我們產品的質量肯定深有感觸,對于我們順應市場流行趨勢的能力和速度肯定有深刻感受。

 

我們原來是一個傳統的女士時裝鞋公司,我們很少有運動鞋的產品,到2020年春夏,我們的運動類產品的銷售已經占到整個女鞋銷售的30%以上。我們快速適應了市場變化,顧客也能感受到。

04. 帶著6萬時尚鞋服員工,百麗如何“轉身”?

楊國安:在組織管理轉型的過程里,你覺得你最突出的挑戰是什么?

 

盛放: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組織和人的挑戰。因為你要從一個原有的組織形態,大家習慣了幾十年的一個組織形態,原來待在一個相對舒適的環境的狀態,變成一個適合未來的變革,適應未來挑戰的狀態是最難的。百麗退市以后,董事會、老盛總做了很多工作,幫我減輕了很多壓力。

 

楊國安:那么,在文化、人才、管理架構方面,能不能講講你們有什么新的要求和變化?

 

盛放:從管理架構來說,因為我們的零售網絡全是直營,我們在全中國最多的時候有400多個城市的滲透,基本涵蓋了所有的一線、二線、三線、四線及部分五線城市。由于我們的滲透率非常高,所以管理層級非常多。原來有5個層次:從總部-大區-省區-管理城市-經營城市?,F在,我們把五個層級變成了三個層級:總部-大區-管理分區。

所以在過去幾年,我們線下雖然沒有獲得很大的規模增長,但是單店的效益提升了很多。

 

楊國安:你做過最艱難的決策是什么?

盛放:每一步都很艱難,當你把艱難變成常態的時候,你就不覺得艱難。

 

 

楊國安:但是有沒有一些令你很擔心的、很焦慮的決定?

盛放:我覺得可能反而是零售地區的組織結構的調整??偛康恼{整是做加法,因為它是一個由弱變強的過程。零售地區不是做加法,而是做優化,無論是五變三的組織層級優化,還是大區的劃分和調整,在做優化的過程當中,就會碰到很多人的問題,組織的問題。

另外,當時的零售地區士氣非常低落,因為線下沒錢賺了,效率不高。所以你在每個階段的尺度的把握就很重要,需要比較謹慎和小心。

 

 

楊國安:科技數字化方面有沒有什么改變?

 

盛放:我們在疫情階段,已經可以做到全員在線,疫情之后(到6月份),我們統計了一下,大概視頻會議有2萬場,10萬人參與,培訓會議有1000場,7萬人參與。

因為我們還在變,估計再過一年,百麗的組織架構基本可以做到穩定性和標準化,總部和零售地區、總部和供應鏈、生產、上游之間的打通,也能夠做到。那么,這樣的組織在線就有基礎。

另外,特別重要的是我們在局部的部門建立了項目的群管理。比如,我們的電商部門和科技中心針對618項目,建立了群管理,極大地提高了他們的管理效率。

 

 

楊國安:能不能講講人才這方面有沒有什么新的要求?

 

盛放:從文化的角度來講,高素質人才首先要符合公司的價值觀,對公司的愿景和使命要有深刻理解。

 

對于我們公司來說,我們特別強調有時刻面對挑戰的能力、面對變化的能力,這個挑戰不是別人對你的挑戰,而是自己對自己挑戰的決心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理,要有開放的心態和學習的能力。

 

最近這三年,我們最主要講的是“聚焦客戶,成就奮斗者”,什么是奮斗者?面對挑戰的才是奮斗者,不待在舒適區里面的才是奮斗者,有學習心態的才是奮斗者。

 

未來5年,我們有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:公司員工的年輕化和知識化。后期,我們會在科技中心、客戶服務這兩個板塊引進人才,我特別關注的是業務+技術背景的人才。

 

這個世界上最缺的人才是什么?既不缺技術人才,也不缺業務人才,缺的是連接兩端的“橋梁”人才。綜合人才很難找到,但是懂業務的技術人才和懂技術的業務人才,就是橋梁。從個人職業生涯發展來說,“橋梁”人才是最值錢的。

 

 

楊國安:成功企業最大的問題是有一些慣性,有一些包袱,那么要它做這么大的轉型,而且沒有什么大的手術,百麗還是算做得蠻不錯的。變革往往要解決頂層的事情,頂層動不了,你下面整天動也搞不定。頂層調整了,方向弄對了,領導層弄對了,下面絕大部分的人都是跟著高管來走的。所以,我覺得所有變革,還是要從上面先開始。

 

 

 

船只越大,越難轉向,而百麗這只大船,足夠大,航行得也夠遠,轉型難度之大,可想而知。

但百麗在幾乎沒有進行組織“大手術”的前提下,得益于二十多年的企業文化基礎和數字化的較早布局,在原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上,通過對業務的梳理和運行效率的提升,以及組織架構的關鍵性調整,在轉型期間明確方向,建立套路,聚焦資源,樹立信心,開展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數字化探索和轉型工作,并取得明顯成效。這其中,領導者的思想轉變是百麗成功轉型的根本因素。